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租车 > 正文内容

舍利塔旅游景点(舍利塔的资料)

2023-10-02 17:11:08旅游租车1

舍利塔的资料

10、延庆寺塔

舍利塔旅游景点(舍利塔的资料)

倾斜度:2°12″;倾斜原因一说为当初建筑设计即如此,另一说为地基沉降所致,前一种说法不太可信。

延庆寺塔位于松阳县城西郊2公里处,建成于宋咸平五年(1002)年,距今已1000多年历史。该塔传说为舍利塔,塔高38.32米,楼阁式砖木结构,六面七级,中空,塔内塔雕佛像有千余个。延庆寺塔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为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9、玉泉寺斜塔

倾斜度:东北方向倾斜,倾斜度未知,倾斜原因未知。

玉泉寺斜塔位于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寺,又称如来舍利塔,建于公元1061年,距今970年历史。铁塔为生铁铸造,是我国第一座铁铸斜塔,也是我国最高、最重、保存最完整的铁塔,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本名“佛牙舍利塔”,俗称“棱金铁塔”、“千佛塔”,为仿木构楼阁式,八角十三级,通高16.945米,重26472公斤,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

8、旬邑泰塔

倾斜度:约2.35度,201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对泰塔测量结果为:向北偏东倾斜2.296米;倾斜原因为地基下陷。

旬邑泰塔位于陕西旬邑县城中学院内,修建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距今900多年历史,现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塔塔高53米,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塔内中空,有木梯盘旋至顶,每层有拱形门洞与长方形的假门相间。

7、苏州虎丘塔

倾斜度:2010年测量数据塔体中心线偏离铅垂线的角度为3°59′52″,接近4度;倾斜原因主要是由于塔基的不均匀沉降所致。

虎丘塔其实全名为苏州云岩寺塔,因位于虎丘山上,俗称虎丘塔,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岩寺塔建于五代后周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该塔为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高48.2米,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楼阁式多层砖石塔的典型代表,是江南楼阁式塔演变过程中的活化石。

6、崇左归龙塔

倾斜度:塔身斜角为4°24′64″;倾斜原因为建筑工匠匠心独运,考虑到江心风力、水势和地基等因素而精心设计。

左江归龙斜塔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大村附近左江河道中鳌头山岛上,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至崇祯二年(1629年)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古塔为五层八角形楼阁式砖塔,是先民们根据自然环境和力学原理设计,人为筑斜。比如其第一层东西高度为砌砖45块,西面高度为砌砖43块,两者高度相差2块砖,人为地使塔身向西南方向(即江水冲击的方向)。

如果乘船绕塔而行,视觉上塔身均向观者倾斜,其以似斜非斜、四面皆斜、斜而不倒之奇名扬天下。这比其它斜塔因地理环境或自然灾害而倾斜不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瑰宝。

5、上海松江县天马山护珠斜塔

倾斜度:2015年测量,护珠塔向东倾斜度7.10°;倾斜原因为地基变动。

护珠塔,又称护珠宝光塔,位于上海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它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古塔平面八角形的砖木结构,高18.82米,共七层,每层有腰檐、平座、栏杆,原是一座玲珑的宝塔。因传说塔里藏有舍利珠,夜间闪耀光芒,故称“护珠宝光塔”。

4、定林寺塔

倾斜度:向北倾斜7.59度;倾斜原因为古塔建在基岩上,而没有地基,如今基岩因风吹雨淋而变动造成塔身倾斜。

定林寺塔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西北麓,又叫方山斜塔,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距今850年左右。古塔塔高约14.50米,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底层和二层内部为方形,三层以上则为圆筒形。在第五层设木架以承刹杆。底层仅南面开门,中央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有佛龛。其他各层均四面开门。塔身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

3、山西应县木塔

倾斜度:有官方资料显示为11.5度,但也有网友说倾斜已经超过15度,倾斜原因为塔体已扭曲变形,荷载失衡,出现严重的倾斜压缩所致。

应县木塔是俗称,其全称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塔塔高67.31米,为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应县木塔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为了防止木塔继续倾斜,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就正式立项,却因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修缮方案“难产”近30年,至今无解,不过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这座木塔建造之精美,工艺之复杂。

2、辽宁绥中前卫斜塔

倾斜度:东北方向倾斜12度;倾斜原因疑因地震等造成。

前卫斜塔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前卫镇,因元代在该地设置瑞州,故又称为瑞州古塔。根据古塔的建筑风格来推论,应为辽代中前期所建,距今约在一千年左右。古塔现存塔身高10米,塔身向东北方向,塔尖水平位移1.7米。该塔建成之后虽几经地震与洪水破坏,却始终斜而不倒、斜而不坠,素有“怪塔”之称。

前卫斜塔是一座实心密檐式砖塔,分三级呈八角形,塔基为石筑,塔身雕有线条清晰、工艺精湛的砖刻佛像、花纹、狮子头等图案。

1、原阳玲珑塔

倾斜度:往东北方向倾斜13.33度;倾斜原因以为原黄河泥沙浸泡,也有说为了抵御东北风故意为之,后者可信度不大。

玲珑塔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原武镇东关原善护寺内,又名徽塔、雁塔,建于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距今900年历史,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塔为平面六角十三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12层,塔高约47米 。我国古塔层级均为奇数,为何唯此塔是十二层呢?原来因黄河泛滥,塔的底层已被泥沙淤在地下,地面上只能看到十二层,地下一层。

我国这十座古塔,因各种原因而倾斜,建筑年代一点也不输于比萨斜塔,而七座古塔的倾斜度都超过了比萨斜塔,更神奇的是归龙塔还是人为设计倾斜。

舍利塔的构造

古塔的种类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构造是大体相同的,一般都具有地宫、基座、塔身、塔刹四个部分。

舍利塔的下面一般都建有地宫,以便埋藏舍利和供奉物品。塔基是一座塔的下部基础,它覆盖在地宫的上面,又是承托塔身的基座。

塔身是古塔的主体部分,前面所讲的古塔的几种类型,主要就是通过塔身的形制来区别划分的。塔身的内部结构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塔身的层数绝大多数都是阳性数目的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而以二、四、六、八等偶数为层的极其少见。

塔刹是塔身上部的塔顶部分,刹是梵文的音译,它含有土田、国土、佛国的意思,所以佛教的寺院也称作刹。将塔顶部分命名为“刹”,则似乎带有佛教世界的象征意义。一般造型规范的塔刹本身也是一座小覆钵塔的形制,也可以分为刹座、刹身和刹顶三部分:刹座一般由基座和仰覆莲组成;刹身则由刹杆、相轮和伞盖等组成,刹座的上面树立着刹杆,而刹杆之上又套贯着相轮。相轮的形象很像上下相叠的圆环,它是表现佛塔崇高、受人景仰的标志,中国古代传统的俗名又叫作“金盘”和“承露盘”。相轮的层数是多少不等的,少的三、五个,多的可达数十个,都是奇数的。有的塔还用相轮的多少来表示该塔的等级与高低大小,而一般来讲,大塔的相轮多而大,小塔的相轮少而小;在相轮的上面,仍然是穿套在刹杆之上安置圆光、仰月、宝珠等,共同组成了刹顶部分。在塔刹的下面,有的还设置了天宫,专门用来珍藏和供奉舍利、供养物品等。有的塔在修建之时,还把一些佛经作为释迦牟尼的法身舍利砌筑在了塔的墙壁之中。

中国古塔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体可以分为木、砖石、金属、琉璃等几种。木塔主要流行在东汉、魏晋与南北朝时期,是用汉民族传统的木结构方法建造成的。砖石塔是唐代以后兴起的,是用垒砌、发券、叠涩等方法建造而成的,中国现存的大部分古塔都是属于这种建筑类型。宋代以后,人们有时候喜欢用雕模制范的方法来铸造金属塔。而用琉璃砖瓦砌筑的古塔,更为塔身的外表增添了一份璀璨夺目的光彩。

舍利塔的资料和介绍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为大明帝国继承人,但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为新一任帝国继承人。

朱元璋死,朱允炆年21岁,登位,建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在位时间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推翻。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明太宗实录》是这样记载的: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 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可是,“礼葬建文君”之事只见于官修文字,没见于私人笔记,更没有实物可考。

也就是说,没有谁见过建文帝殡葬仪式,也没有谁说得出建文帝的坟墓在哪里。

所以,《明太宗实录》上的记录并不可信。

在明朝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里,民间一直流传着建文帝各种下落的传说。

在三百多年后清朝主持编写的《明史》里,建文帝的结局也只能这样写: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那建文帝的下落有三说法:一、不知所终;二、焚死;三、由地道出亡。

参与编修《明史》的都是饱学的名士,修《明史》时也都搜集了大量官私史料,并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最后的结论却是这样迷离扑朔,即建文帝的下落之谜愈加勾引起人们的兴趣,争相探讨、世代谈论,时间又堪堪过去了三百多年,直到近年来,事件的真相才算渐浮水面……

话说,2008年的1月3日上午,工程施工队人员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登山道施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墓塔混搭的古墓,构形奇特,处处透射出古怪,说不尽的诡异。

施工队员赶紧向当地文物部门作了报告。

省、市考古人员赶到现场深入考察,也被这座奇怪的古墓给吓了一跳。

古墓有拜亭、舍利塔、地宫,地面上散落有鱼形状鱼纹和龙形石脊的构件,舍利塔上的一处碑文还刻有“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应该说,墓主就是一位高僧。

考古工作人员为何会给一位高僧的墓地给吓了一跳呢?

郑和研究会副会长、郑和第十九世孙郑自海说出了自己的感到震惊的理由:古墓陵墙上两龙头龙纹的造型正是龙嘴上唇而翘,并且长于下唇,龙头硕大、额部隆起、大目圆睁,龙口前有火焰珠,龙鼻端呈“如意形”,这是典型的明初闭嘴龙造型。

马渭源、郑自海、郑宽涛等专家说得更干脆、更直接:“古墓舍利塔底座的纹饰以及墓碑底座的纹饰,与明孝陵的各个构件纹饰极为相似。”

言下之意,古墓里埋的高僧,应该还有另一个身份——明朝皇帝。

而除了建文帝,其他明朝皇帝的陵墓均为世人所知,即,这座墓主人的矛头指向,便是于靖难之役后失踪了的建文帝!

想想看,“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中,“圆明”或是“明朝和功德圆满”之意,也指早年出家的朱元璋。“第三代”是孙辈,与朱允炆的身份暗合。“沧海”有神州一统的隐喻,“珠”暗指“墓主姓朱”,那沧海珠禅师是建文帝的可能性非常大。

说起来,关于建文帝流落到建福,还是有些史学痕迹可考的。

明末清初学者查继佐在他的史学力作《罪惟录》里提到过这们一件事:明成祖的心腹使者郑曾在福州的雪峰寺遇上了正在逃亡中的建文帝。郑和握有数万兵马,正准备下西洋。建文帝有意招揽郑和跟随自己共抗明成祖,但郑和一边给建文帝揉着脚一边哭着说:“我不能!”随即就离去。

清康熙二十二年纂修的《江宁县志》中则载:“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忠云。”

宁德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虽属闭塞落后的山区,但与雪峰寺相距不过三个小时的车程而已。

由于古人笃信风水学,在大胆的推测和有史料支撑的前提下,专家们请人通过罗盘定位,发现,这座墓地坐癸向己,夹藏在两座翠绿的山丘之间,墓前有清溪流水,水出巽口,正是当地人所说的“金水河”。这种布局,和明成祖长陵坐向完全相同!

这一结论,让众人兴奋无比,千古之谜,就要告破于眼前。

明史专家马渭源兴致勃勃地说:“我们现在所见到明朝皇家陵寝和宫殿建筑前都有金水河,河上有金水桥。换句话说,金水河与金水桥是皇家阳宅与阴宅必备组成部分。现在,这古墓前的涧溪居然叫金水河。当地人还说,河上原先还有三条桥,叫金水桥,前些年山洪大爆发被冲毁了。由此,我们更加有理由确信,这里就是建文帝最后的归宿。”

墓主“沧海珠禅师”如果真是建文帝,那他的禅隐之地在哪儿呢?

专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宁德市蕉城区霍童支提寺。

支提寺内有“千尊铁铸圣像”、大殿后堂所挂有一块署“敕赐华藏寺大明永乐五年钦差太监鼎建禅林”之匾、以及收藏有一大块明代的木刻拓片。

虽然该木刻板以前曾被当地农民作为栏猪的猪圈板,其上面的好多文字与部分图像已经被猪啃掉,但还是能大致看到木刻拓片上剩下的一些图像——郑和航海舰队的盛大境况和部分字样,如:“尊宿澄鉴荷南宋荥封于嘉定迨我”、“成祖文皇帝握乾符以昇位泽被九流”、“仁孝皇太后体坤德以资他恩隆三宝”、“圣像铸千尊”、“郑和”等字样。

而谈迁《国榷·成祖永乐五年》卷十四有记载:徐皇后(即上引木刻拓片上的仁孝皇太后)崩于永乐五年七月乙卯日,同年的九月壬子日“太监郑和还自西洋”。

将上述材料综合起来看:大约在永乐五年七月前,明成祖的老婆徐皇后下旨给宁德霍童支提寺即当时的华藏寺捐赠千尊铁铸佛像。即郑和于永乐五年九月以后曾护送千尊佛像到过宁德霍童支提寺。

哪又是什么样的人物惊动了徐皇后、致使她下旨捐赠千尊铁铸佛像呢?

支提寺僧人出示了一件明代的奇特袈裟。

僧人们说,这件袈裟原本为支提寺收藏,后来流失到了民间,大约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由支提寺的方丈用120斤的地瓜干从一个当地农民手里换回来。

看到这件袈裟,专家们的眼睛立刻瞪圆了。

袈裟“横幅”上有9条五爪龙,正中间有5条五爪龙,意寓“九五之尊”的龙饰袈裟,这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之物。

僧人们还说,曾有老百姓在支提山挖到玉碗、玉筷、玉盘等皇家器物。

南京大学教授、明史专家潘群教授考证:这件袈裟应是曾做过和尚的元太祖朱元璋之物,因为,袈裟裙摆底部22盏宫灯的图案,一个‘福’字重在八个‘寿’字之上,暗喻着朱元璋的小名。建文帝出逃时匆忙披上这件袈裟假扮和尚逃走。

在潘群教授考证结论的基础上,马渭源断言:上金贝墓塔的真正主人,就是建文帝,舍利塔上的莲座装饰,是大明皇帝、皇后、皇太子和诸皇子等皇家主要成员享用的;塔的须弥座造型,也是明初的风格,与明故宫、明孝陵的须弥座底部造型相类;墓前的龙刻构建符合大明皇家规制。

如果说,2008年上金贝古墓刚被发现时,专家们的断言还为之过早。

那么,又经过了六年多时间的沉淀及考证,我们再来看看专家们的最终结论。

2014年9月3日,宁德市举行了隆重的建文帝文化研讨会,邀请到了省内外的20多位专家学者对建文帝的逃亡踪迹进行探讨,以证实建文帝踪迹的最后结果。

与会专家综合了各方面证据,基本已确定建文帝逃出宫后在宁德终老的结论,并给出了建文帝出亡路的具体线图:建文帝出亡走水路,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沿浙江近海南下,一度在温州港停靠并曾上岸过。然后继续南下,第一个目的地是福建福宁(今霞浦县)的大京千户所。后来战事来的太快,郑和的10万楼船水军已经到达,两军交战,建文军败绩,建文势力通过三都澳撤向宁德(今蕉城)腹地。

将建文帝生死600年悬案揭出水面的证据有:

一、宁德蕉城区上金贝古墓的规制、格局、构件、构件纹饰均体现了明代皇陵的特点,

二、宁德霍童支提寺珍藏的云锦袈裟为明初御用之物,应为朱元璋赐给建文帝的宝物;

三、追随建文帝出亡而不知所踪、被浙江郑义门苦苦寻找了600年的重臣郑洽,被发现为宁德市蕉城区郑岐村的开基始祖,2010年该村郑氏到浙江浦江认祖归宗,直接证实了郑洽随建文帝出亡宁德的史实;

四、明永乐年间,宁德地区的寺庙突然被大规模焚毁,僧人被大量杀害;

五、建文朝殿前三品指挥使、锦衣卫总管杜华泗,国子监生林绍斋均归宿闽东;

六、明永乐年间,宁德地区的人口突然锐减,史书却无天灾的任何记载;

七、永乐初年,身负“踪迹建文帝”使命的郑和蹊跷到访福州雪峰寺和宁德支提寺的实物与文字资料;

八、宁德各地古地名及尼姑庵中供奉“万岁万岁万万岁”神祗牌的奇特现象;

九、明代宁德各地史志中《寺观》、《杂记》编章的有意缺失;

十、建文帝贴身武将余六府宗祠、墓葬、余氏族藏古画等隐藏的建文帝信息;

十一、宁德各地发现的17处神秘地室秘道;

十二、延续600年的“国母亭”祭祀礼仪及“国母乞讨寻儿”传说;

十三、宁德各地代代相传有关建文帝的民间故事传说。

舍利塔的介绍

  麓山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郊的岳麓山上,又名岳麓寺、慧光寺、鹿苑、万寿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岳麓山是南岳衡山延伸到长沙的山脚,为南岳82峰之一,海拔295米,与湘江相依。这里古木参天,幽涧婉蜒,山峦秀美,风景宜人。夏日枫林葱郁,浓荫覆地,深秋层林尽染,红叶似火。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色。  麓山寺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是第一个到湖南传播佛教的僧人竺法祟所建,距佛教传入中国仅200年左右,它不仅是湖南第一所佛教寺庙,也是我国早期佛寺之一。因此,麓山寺山门上有一副“汉魏最初名胜,湖南第一道场”的对联,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  继开山祖师竺法崇之后,晋代住锡麓山寺的高僧还有法导和法愍和尚。南北朝的期,麓山寺得到历朝统治者的护持,不少官宦留书藏石,别构正殿,“建涅盘像于寺中”,“献贝叶经于层阁”,使这座寺庙建筑更加完备。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额游化荆、湘二州,住麓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及“圆顿止观”禅法。后人将他讲经处命名为讲经堂。今讲经堂已毁,原址在今蔡锷墓处。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文帝在麓山寺赐建舍利塔一座,供奉印度僧人带来的舍利。  唐代的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杜甫称它是“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砂湖”。头山门在湘江之滨,二山门即今天的麓山门,大雄宝殿在今岳麓书院处,前有放生池,两侧为钟、鼓楼,沿清风峡回廊婉蜒而上,经舍利塔、观音阁、藏经楼、讲经堂、法华泉,直至山顶之法华台。活动于麓山寺的著名僧侣有昙捷、权武、智谦、摩诃衍那、首楞严、惠镜、惠齐、兴哲等人。摩河衍那是唐代高僧,唐德宗时曾入藏讲经,力倡禅宗,一时西藏僧人风靡相从,贵族妇女30余人从其出家。后赤松德赞派人从印度请来寂护的弟子莲花生,传印度佛教,于是发生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两派辩论,史称“顿渐之争”或“拉萨法诤”。据西藏史书记载,摩诃衍那辩论失败后,返回内地。摩诃衍那与莲花生的这场辩论,至今还是国际佛教学者研究的课题。  唐朝盛时,许多书法家、文学家和诗人游览麓山寺,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杜甫、韩愈、李邕、沈传师、唐扶、韦蟾、刘长卿、宋之间、曹松、罗隐、喻鬼、戎县等都写诗吟文,赞美麓山寺。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时,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毁,僧侣离散。847年又开始逐步恢复。景岑禅师在旧址上重建麓山寺,改名麓苑。现寺内“虎,岑堂”就是为纪念他重修麓山寺而建的。寺院的建筑范围在清风峡以上,清风峡以下殿堂未能修复。  宋代来麓山寺弘扬佛法的高僧有山恽、文袭、从悦、清素、慕哲、悟新、惠洪、智才、智海等。元、明时,麓山寺两废两兴。明神宗万历年问(1573一1620年),妙光和尚在清风峡寺旧址处重建大雄宝殿、观音阁、万法堂、藏经楼等建筑,赐名“万寿寺”。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德清(1546一1623年)曾住寺讲经。李东阳、张洵、张邦政、蒋希禹、陶汝鼎、冯一第、胡尔恺等诗人留下了佳句。  清朝时,在智檀、文惺等法师主持下,对麓山寺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建,前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都焕然一新。弥篙、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称为中兴时期。他们能诗擅文,工于书画,并著述行世。智檀法师有《岳麓衡书》、《剪曼篇》、《滇游集》、《望云草》行世,文惺法师著有《妙法莲华经笺》、《南岳游仙记》、《岳麓杂咏》、《晓云诗集》。弥篙著有《三会语录》、《南岳山居诗》、《岳麓山居诗》等。天放著有《十笏斋诗集》,并编纂《麓山寺志》3卷,使我们对麓山寺历史能有较多的了解。  二十世纪以来,筏喻、道香等僧人任过麓山寺。他们曾随签云法师出访日本,受到日本佛教界的欢迎。抗战时期,麓寺的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和斋堂等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炸毁,仅留山门、观音阁、虎岑堂等建筑,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寺院总面积为8428平方米,四周筑起围墙。  1953年9月,长沙市人民政府把麓山寺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文化大革命”前仍有7名僧人住寺。“文化大革命”中停止佛教活动,改成公园。  1983年,麓山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岳麓公园将麓山寺移交给长沙市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1月,僧人进驻寺内,恢复了中断许久的佛事活动。这些来,府拨款重修了大雄宝殿、弥勒殿、讲堂、神堂,使这座佛教古刹补具规模。现在,寺内僧众济济,塑像齐备,藏书甚丰,佛教丛林制度度得到恢复。僧人还兴办了“麓山寺服务部”,向游人香客供应名菜、素菜和各种副食品,也增加了以寺养寺的能力。  麓山寺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是《麓山寺碑》,由唐书法李邕所撰并书碑记,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刻于古麓山寺:移至岳麓书院旁。明朝知府钱澍砌亭覆盖,清咸丰年间移于岳麓书院楼壁间,后存湖南大学,现仍完好地保存下来。高2.72米,宽1.33米,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1413字,采用唐代通用的骈体文,词藻华茂,叙述了自晋太年间建筑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麓山寺的兴废修葺和历任方丈禅师弘扬华法的事迹。还描写了“无风而林壑肃穆,不月而湘浦澄明”的岳麓风光。字体秀丽,遒劲有力。李邕(678于747年),字泰和,扬州江都人。他工文善书,“书中得仙手,长碑颂。朝中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资金帛求其文字。”因曾任北海太守,时称“李北海”,此碑又称为“北海碑”。碑文后署有“前陈州刺史李邕文并书”和“江夏黄仙鹤刻”字样。据(岳麓志)记载:“仙鹤即邕托名也”。碑后有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书写的“襄阳米芾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世人称此碑为“北海三绝碑”,即碑的文、书、刻都达到最佳的境界。麓山寺碑,集汉魏碑刻之长,对后来的书法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麓山寺自开放以来,前往参观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新建的仿唐式建筑的殿堂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晨钟暮鼓,碧声阵阵,为岳麓山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1994年8月,湖南省佛教协会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选举圣辉法师任湖南省佛协会长、麓山寺方丈。圣辉法师任方丈后,加强了寺院管理,花大力气进行道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圣辉法师带领僧众一律实行统一上殿过堂,严格遵行丛林的传统仪规进行,每晚8点至9点,全寺僧众一起学习课诵、唱赞和佛教基础知识,提高僧众素质和文化水平。

舍利塔叫什么

第一部分,作为塔基的极大的正方形石台,上有凸角堡;

第二部分是在这平台上的五层高坛,向上逐层缩小,在上下各坛的壁面上,装饰着小系列壁龛,其内有数目相同的佛像,婆罗浮屠整个建筑所有壁皇共四百之三十六座,佛像的数目亦与此数相等;

第三部分,在第五层高坛之上,有一个三级梯阶的环形平台,周边耸立着七十二座钟形的小舍利塔;

第四部分,在最顶层的中央,为此窣堵波本身的半球形圆顶。这座巨大的建筑,表现了印度尼西亚民族卓越的艺术天赋。

舍利塔的由来

  相传燃灯佛舍利塔是为了珍藏燃灯佛的舍利而建的,塔内供奉着燃灯佛祖的遗骨,并珍藏有佛祖舍利子。据载,塔始建于北周,后历代多有维修。燃灯塔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十三层,略有收分,是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又因塔距潞河数百米,影垂映河中,乾隆曾谓之“郡城塔景落波尖”。  燃灯佛舍利塔(简称燃灯塔)是通州八景之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北端运河西岸,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通州的象征。塔共八角十三层,高约49米,塔基须弥座呈莲花形,塔内原有一尊燃灯佛石像。

舍利塔的样子

  塔的建筑形式起源于古印度,称作窣堵坡(Stu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之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窣堵坡也渐渐演变为塔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唐代,诗王白居易就已经写出“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的诗句,说明塔在当时已经是一种相当普及的建筑形式。塔在中华大地嬗变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建筑重楼结合,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演变,建筑材料越来越丰富,建筑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最终发展出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等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样式,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佛教建筑文化遗产。

  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传统习惯,利用人们对多层楼阁通天的寄托,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我国著名的楼阁式塔有应县木塔、西安大雁塔、苏州虎丘塔等。

  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从楼阁式塔发展而来,与楼阁式塔的不同是塔檐比楼阁式塔的多且密,为砖石结构。密檐式塔的第一层特别高,设有门窗,多雕刻佛像或佛经故事。密檐式塔多为实心塔,也有的中空,开有通气口。但塔内没有阶梯,一般不做登临之用。

  覆钵式塔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是藏传佛教的塔,其形似一只倒扣的钵子,因而得名,主要流传于南亚的印度、尼泊尔,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窣堵坡。覆钵式塔是一重实心的建筑,供崇拜之用。被用作舍利塔,还可做僧人的墓塔。其形体大小不一,中国现存最大的覆钵式塔是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即白塔寺)白塔。

  金刚宝座式塔

  金刚宝座式塔的形式起源于印度,造型象征着礼拜金刚界五方佛,中间为大日如来佛,东面为阿閦佛,南面为宝生佛,西面为阿弥陀佛,北面为不空成就佛。金刚宝座代表密宗金刚部的神坛,金刚宝座塔上的五座塔就分别代表这五方佛。宝座上的塔有密檐式、楼阁式、覆钵式等多种。中国现存的金刚宝座塔仅十余座,比较有名的是四大金刚宝座塔,分别为北京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和呼和浩特市的慈灯寺塔。

  宝箧印式塔

  宝箧印式塔也叫阿育王塔,是一类实心塔。佛经中宝箧印全名“宝箧印陀罗尼”,崇奉它的塔就是宝箧印塔。宝箧印式塔造型平面四方,由塔基、塔身、塔檐与塔刹四部分组成,其中塔檐多在塔身上四角向上翻挑,形象地被称为“山花蕉叶”。这种形制是由古印度的“窣堵坡”发展而来,由印度人传入尼泊尔再传入中国。宝箧印式塔的用途最早是用来埋葬佛舍利的,逐渐成为一种纪念性的结构。造型小者可供与佛龛前,大者则作为寺庙的一个部分。在中国,宝箧印式塔在三国时代就开始建造,北魏云冈石窟、隋唐时南响山石窟、敦煌是壁画中,都有这种塔的造型。五代时期,因吴越国王钱弘俶仿阿育王造塔八万四千,使宝箧印式塔有了广泛的发展,也保存下大量遗迹。

舍利塔的历史传说资料

现在的通州塔是十多年前修复过的,以前的通州塔顶上有一棵榆树,(现已被移至塔下的西海子公园内)据说此树是棵吉树,光树龄就有好几百岁,许愿是非常灵验的,(现今在树身上也有许愿人拴上的无数根许愿吉祥红绳),这个我们暂且先不谈,要说的是在当时维修施工该塔时,当工人修到最顶层(13层)的时候,工人亲眼看到了一条1米多长的大壁虎趴在塔顶,当时工人们个吓得魂飞魄散,都惊傻,以至于都定在了那里,当他们回过神来时,却发现那条大壁虎不知一转眼跑到哪里去了,一名胆大的工人壮起胆去查看,可什么都没有了,事后工人们说了这件事情。但大家一猜都会知道,没人相信他们,但据老人们讲,在他们小时侯就听祖辈说这塔上确有个大东西,但谁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看来这次维修也许是惊动了它吧。大家肯定会问,那它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呢?奇怪就在这里。通州塔为砖结构实心塔,按说它不会平白消失,但它的确消失了,也许是具有某些仙气吧!老通州人很多都知道这件事,不过,总之这件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它也只能当作一个很神奇的传说吧!

通州燃灯佛舍利塔传说二

  椐通州县志记载,通州塔的确很奇,记载中提到:燃灯塔,高一十三层,底有一井,通东海,有蛟龙。椐小时侯听老人讲,解放前曾有人进入过踏底,(踏底有两层为空心)确有一口井,且有一条粗铁链直顺井中,当时此人与伙伴一起拉动铁链,可拉了八九个时辰都没有拉到头,到最后,他们开始听到从井里传来了风声,很阴冷的风,然后就闻到了浓烈的海腥味道,而且风越来越大,腥气越来越重,隐约还听见了兽吼的声音,几个人立马害怕了,仍下铁链就跑,后来,几个人心里不塌实,便于次日返回想将一切还原原状,但当他们回去时,一切都已回复平静,外面的非常长的锁链都又回到了井底,一切如故。

舍利塔的历史

景州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可能是供奉佛陀舍利的宝塔之一,可是非常遗憾,遍查县志古史,却无文字考证。

景州塔创建的年代,根据《景县志》记载和分析,古塔上曾悬铸有“齐、隋重修”字样的铁匾,其创建年代应早于此的北魏时代。

因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奖励寺庙浮图的建筑,所以当时全国共有1万3千余座寺庙建立。

如按此论推断,此项大建筑,当在北魏永平年间(西元508─512年),距今近1500年的历史。

景州塔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代建筑。

古人曾用“孑然一柱把天擎”来形容景州塔之宏伟高大,不论在塔下仰视,或在塔外远观,此塔如一拔地而起的巨柱,直入云霄,宏伟壮观,该塔是方圆三百里内最高的古塔。

景州古塔,饱经了千年风雨侵蚀,墙檐严重剥损,历代曾无数次重修,足见此塔历史位置之重,文物价值之高。

景州塔,与“正定县隆兴寺大铜菩萨”、“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齐名,被誉为河北四大古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舍利塔的意义与作用

绚烂

[ xuàn làn ] 

基本解释

(形)光彩鲜明耀眼:~的朝霞。

详细解释

光彩炫目。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巧女之刺绣,虽精妙绚烂,纔可人目,初无补於实用,后世之文似之。” 明 宋濂 《寂照圆明大禅师璧峰金公舍利塔碑》:“禪师在定中见一山甚秀丽,重楼杰阁,金碧绚烂。” 清 黄景仁 《春日和容甫》:“绚烂亦云极,但觉意萧森。”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他凝视着 罗大方 那张宽阔而又异常慈祥的大脸,忽然觉得这个人是这样的高大、这样的雄伟,在黑夜中,他的浑身好像发着绚烂的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pddjw.com/lvzc/434850.html